如何设计公益积分体系

一套好的公益积分体系应该做到“有价值、可衡量、有温度、可持续”,下面我们聊聊如何设计一套好的公益积分体系:
一、定义积分计算规则
在公益积分体系中,参加志愿活动是最基本的获得积分方式。分析时间银行的众多实践案例,存在着“等时等值”和“等时异值”两种模式。前者遵循平等的价值观,认为所有劳动都是平等的。后者强调效率,希望更有效地吸引优质资源注入。每个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决定采用何种模式。
在芳邻系统中,通过设置服务类型的系数体现机构的不同价值观。比如A机构将所有服务类型的系数全部设为10,是采用了“等时等值”的模式。B机构将“入户走访”的系数设置为10,“家政服务”的系数设置为20,就是采用了“等时异值”的模式。
芳邻系统根据服务系数和时长自动计算志愿服务的积分数量,时长以30分钟为1个单位。以上述B机构为例,从事1小时的“家政服务”工作,获得的积分就是:20*2=40分。
二、确定积分与货币的兑价
在公益积分体系中,积分在机构(社区)建立的公益微生态中流通,货币则是在整个社会生态的大循环中流通。公益微生态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大生态,必须有效融合进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。因此有必要将积分与货币有效打通。
确定积分与货币的兑价关系是打通的基础。以B机构 为例,如果B机构所在地区1小时家政服务的市场价格是80元,则可以计算出来:1分=2元。
三、设置服务积分的结算方式
在公益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些简单地将积分等值于货币的做法。这种方式实际上背离了公益积分的初衷。50年前时间银行理念提出时,几位先驱的理想都是希望用它增强人与人的关系,也就是创造更多社会资本。社会资本与商业资本有一个显著区别:它是可再生的。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很难获得的稀缺资源(这恰恰是货币的特性)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芳邻系统中将积分划分为服务积分、物资积分和现金积分三种类型,不同的积分可以指定用途。通过设置结算比例,可以将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的总积分拆分为不同类型。
比如:服务积分结算比例为60%,物资积分结算比例为30%,现金积分结算比例为10%。继续以B机构为例,参加1小时的家政服务工作,获得的40分就拆分为:24服务积分(用于开展互助活动)、12物资积分(用于兑换物品)、4现金积分(用于兑换现金)。
四、配置更多获得积分的方式
设计有效的公益积分体系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,还要让积分体系有趣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。引入社交元素是增加趣味的有效方法。在芳邻系统中,提供了邀请、分享、红包、阅读、升级等10多种积分获得方式,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,让用户随时得到意外惊喜。甚至还可以设置积分利息。
谈到利息很容易就想到收入。但是芳邻中还可以设置负利息。那么积分负利息背后又是什么公益理念在支持呢?欢迎关注本公众号,我们后面再聊这个话题。